

2020年,第一轮口罩期刚刚结束时,全国各地为了刺激经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举措。我们这边除了发消费券、现金红包外,还推出了买新车免费上交强险的活动。
当时我的旧车也开了七年多,小毛病开始慢慢增加。加之在刷手机的时候看到不少汽车品牌也在做促销活动,价格比以往优惠不少,便和妻子商议,是不是趁着各种优惠换一辆新车。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顺理成章。选中了一台24万多的车子,办下来差不多27万,这个牌子(牌子就不说了)的经销商为了促销,额外又给出了16.6万三年免息的优惠。对比了其他几个牌子,最多也就是七八万的两年免息优惠,超过10万或者3年贷款的话,一定是会算利息的,这样一算这个品牌给出的条件确实相当优惠了。
当然说是免息,其实还是收了3500的手续费,但我还是毫不犹豫的办了贷款。主要原因是我当时的钱都在股市里,我对手上几只股票的后市发展很有信心 ,觉得为了买车低价抛售掉实在可惜。于是毫不犹豫选择了三年最高限额的贷款提车。
于是我就背上了16.6万3年期的车贷,每月还款4666元。


前面说到,我的钱够买车,但我还是宁愿多花3500的手续费选择了贷款16.6万。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有信心用这16.6万在三年时间中挣到比3500块更多的钱。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钱的成本”概念。


对金融不感兴趣的人可能理解这个概念有点困难,钱的价值就是这个钱能买到多少东西,有个基本参照物。那钱的成本,就是你为了用这个钱又额外付出了多少钱。比如说我买车全部用的是自己的钱,那我的用钱成本就是零。但我选择了16.6万的贷款,付了3500的手续费,第一年保险必须在店里买,大概又多花了2000,算下来比全款多花了5500块。
这5500块就是我为了用厂商的16.6万元所付出的代价,也就是使用成本。
有人会说了,什么使用成本,手续费,说白了不就是商家收的贷款利息吗?鼻子插葱装像,以为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那为什么非要说使用成本呢?还真就是为了给大家讲清楚利息和成本的区别。本质上是一个东西,但因为对钱的用途不一样,所以我觉得用利息和成本来分开讲大家才能更快搞清楚我下面要说的东西。
假设一下,我是个小老板,我要做生意,做生意要进货,我花50万租了房子,进了货,开门营业,最后货卖完了,变成70万。这个账很简单,成本50万,利润20万。
但假如我现在没钱,我贷款了50万,一年2万5的利息,还是挣了20万。那相当于我出了多少钱?
这么一说很多人应该就明白了什么叫资金的成本。我花2万5千元获得了50万元一年的使用权,这个就是资金的成本。
学会核算资金成本,是我们更好地利用自己获得更大收益的基础。
有人会说,啥成本不成本的,这不就是杠杆嘛!
对的,杠杆。很多人非常厌恶的一个词,杠杆杠杆,倾家荡产。
但实际上杠杆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买房子,首付百分之三十,找银行借了百分之七十,一借就是二十年,三十年,算下来利息比本金还高,总共还的钱翻了一倍还多。这时候怎么就没人说不划算了呢?甚至连首付不够都要去借钱凑齐买房呢,甚至掏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六个口袋都要梭哈买房呢。还不是这几十年房地产牛市走下来,大家已经被培养出了买房一定会涨,现在不买将来更买不起的思维定式。如果笃定项目能赚钱,大家还是很愿意借钱梭哈然后等着大赚一笔的。


归根到底,大家厌恶的不是杠杆,而是不确定性。


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借钱,甚至借了多少钱,这其实不是重点。问题的关键是你借了这些钱之后,拿这些钱去干什么了。这决定你会变穷还是变富,也是穷人和富人真正的分水岭。
还是先说说我借了16.6万之后都干了什么吧。
三年前我因为花5500块的成本借了16.6万买车,在实现了换车梦的同时,原本的买车款也得以继续留在股市中。这实际上相当于我全款买车了,同时又低息借到了三年分期的一笔钱去炒股。
2020年,我在股市中赚了10万块,2021年,我在股市中赚了20万,今年行情不好,到目前不赔不赚。当然这不是16.6万赚的,本金要更多一些,但总体算下来,这16.6万的购车款至少也已经翻了一倍,变成了31.2万。
所以细算这笔账,就会发现我赚大了,相当于我以5500元的成本,最终赚到了16万多。这就是杠杆的魅力。
当然这种思维逻辑不是我发明的,所有大老板比我玩得更狠,更要空手套白狼。每个大老板一定有很多融资渠道,绝对都欠了一屁股债。说难听了,他们就是把杠杆玩到极致并且没有翻车的幸存者。为什么说是幸存者,因为死在杠杆之下的人更多,数不胜数,这个最后再说。
先回到借钱干什么这个问题上。以上就是第一种人,花小成本借大钱然后去钱生钱、钱赚钱。
那第二种人呢,就是借到钱后去消费,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几年炒得沸沸扬扬的L贷事件。人们发现很多受害者是大学生,并将此归结于贷款公司的无良和大学生的不谙世事。但发生这种问题的关键点,明明就是借钱去消费了,而只要借钱去消费,就一定会变穷。进一步来说,假如借钱去买远超消费能力的东西,则一定会走向崩盘。
比如有一个学生,她很喜欢最新款的水果手机。但她的零花钱不多,每个月省吃俭用只能攒下500块钱,算下来买个高配新款手机要攒20个月,入门版也要一年时间,真等攒够钱,新款都出两代了。这么长时间她肯定等不了,于是她想提前消费,上网借了1w块,准备之后慢慢还。
但她还着还着发现事情不对,每个月的生活费一大部分都得拿去还网贷的利息,1万块的本金还躺在那儿没动呢,那一年后本金到期了,自己一分钱都没攒下,拿什么去还呢?新款手机已经出来了,当初1万买的手机就算卖掉也就值五六千,剩下的缺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还是补不上。


于是,在1号网贷到期后,她又去找2号网贷平台借款还掉1号网贷的本金,如此循环往复,因为1万块的本金已经变成了手机,所以理论上她已经永远不可能还上这一万块钱了,因此要一直还利息,直到她有真正的赚钱能力为止。这样算下来,几年后她的手机已经一文不值,但她却已经为这个破手机花了好几倍的钱。
但一个敢借钱买手机的人,不会只对手机有欲望的,衣服、化妆品、首饰,都可能成为新的借钱的理由,当她每个月的零花钱连还利息都不够的时候,一个虚假繁荣的美丽世界也就迎来了最后的崩塌。
这就是第二种人,也就是穷人借钱越借越穷的真正原因:借贷消费,并且买了不断贬值的商品。
结语
所以富人是如何积累财富的,贷款。
穷人是如何被掠夺财富的,贷款。
同样的操作,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原因是两种人拿钱去干了不同的事。
富人借钱去买生产资料、增值资产,比如厂房、土地、房屋、有价证券。当这些资产产生的价值超过了借钱所支付的利息时(也可以说是初始投资的成本),于是利润产生了。在这种正循环之下,能借到的钱越多,利润就会越多。
穷人借钱去买负债资产,包括奢侈品包包(现在很多名牌包每年都在涨价,给你造成买到赚到的假象,注意,这是假象,除非你把包原封不动放家里等增值,否则你永远挣不到涨价的利润,消费就是消费,没有变现能力,这是奢侈品涨价和投资产品最本质的区别)、汽车,这些产品越持有越贬值,假如还是贷款买的,那损失更会数倍放大。
当然有人肯定会想到一点,就是借钱投资就一定成功吗?万一失败了岂不是也背上了远超自己能力的债务。没错,投资是有风险的,投机风险更大,但这世上并没有无风险获利的好事,如果有,那一定是骗局。风险一直都是利润相伴相生的,并且杠杆越大,风险越大。
所以假如要借钱“赌”一把,准备挣一笔大于现有能力的利润,那就一定要做好这笔钱灰飞烟面,必须自己掏腰包还钱的准备。
但如果准备借钱做投资,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肯定都是要考虑到的。
一、我借钱要买的东西,是增值还是贬值。增值叫投资,贬值叫消费。如果这个东西会持续贬值,那就是纯粹的消费行为,这种东西,看个人消费能力,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不买,绝对不值得借钱去买。消费升级的基础绝对是本人的收入增加了,而绝对不是能借到的钱变多了。这是商家和金融公司设置的陷阱,不要中计。
二、我借的钱,能不能接受它亏光了。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不接受亏损,那就不要做生意、投资,更不能做高风险的股票投资,今年下半年连以往稳赚不赔的债券基金都出现了大幅亏损,说明投资都有风险。厌恶风险的话就老老实实上班挣钱。
三、我借的钱,有没有偿还能力。如果超过了偿还能力,就要缩小债务规模,要小心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D。这也是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的考评。比如近两年深圳炒房,有一部分炒房人办的“经营贷”在深圳买房。后来银行严查经营贷挪用,要求借贷人立即还钱,这时候这些炒房子的人才发现自己根本拿不出几百万去提前还贷。
四、我借的钱,投资利润有没有跑赢利息。打个比方,借网贷投资为啥失败的多,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贷的利息太高了,有些算下来年化能达到30%甚至更高,现实中很少有生意能达到这么高的纯利润,导致赚的钱还不够还利息,当然会越借越穷。
这也就是我一开始所说的,一定要考虑你借钱的成本。拿这个成本去对比利润,利润比成本高,这事就有搞头了。大家为什么都愿意贷款去买房子呢,本质上还是因为大家普遍相信未来钱会贬值,房产会增值,且增值的部分是可以跑赢利息的。
钱生钱的逻辑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但要真做到利润跑赢利息,放大自己的财富增长速度,就没那么简单了。在投机市场中,我已经见过无数信心满满进来,最后血本无归出局的案例了。还说房产,这两年的波动已经让断贷的房产明显增多,这就是部分人高估了自己的还贷能力,比如失业造成资金链断裂,或者是房产上涨的预期没了反而进入下跌周期,持有利润已经跑输了利息,便主动断贷了。
普通人一辈子没有几次试错的机会,量力而行很重要,玩太大可能输一次就再也翻不了身。要想扩大赢面,就需要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努力学习、持续积累、不断提高,争取从业余选手变成职业选手,从而迈向争取财富自由的正确道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