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特约 | 梁杏
(数据图片)
前两年的调整导致香港股市大幅下跌,各指数处于低位。但目前市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科技股底部上涨的弹性。总体而言,美联储加息放缓;国内经济增长前景稳步增长,疫情政策优化提振;中美审计合作进展顺利;地缘政治和监管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此前,下跌调整的时间和范围相对充足,香港股市科技板块有望迎来春天。
香港股市触底上涨
科技股弹性突出
自11月以来,香港股市迅速回暖。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恒生指数和中国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科技指数分别从底部上涨了40%和50%以上,市场对香港股市未来的看法逐渐转向积极。1月16日,百果园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第一天,它一度上涨了20%以上,反映了当前市场环境的改善。
基本上,香港股市与内地经济繁荣密切相关;在流动性方面,由于香港实行汇率制度,金融自由化程度高,流动性环境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在风险偏好方面,主要受国内反垄断政策和地缘政治形势的影响。
受益于房地产和消费稳定增长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的重大优化调整,内地经济基本面有望修复。虽然短期房地产数据没有太大改善,但预计行业将逐步摆脱寒冬,对经济的影响将减弱。同时,随着消费场景的自由化,消费场景的明显恢复也将有助于消费领域供需的双重改善。
近日公布的美国CPI12月继续下滑,同比下降至6.5%,核心同比下降至5.7%。更重要的是,环比-0.1%是2020年疫情以来首次环比负增长。受此影响,美国股市、美国债券和美元反应积极。市场进一步放缓了加息步伐。
在香港股市中,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科技股市场可能更值得关注。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平台经济监管,政策声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监管部门多次提出“支持平台经济标准化、健康发展”。游戏版本号的发布也回归正常。1月17日,最新一批88款国产网络游戏获得版本号,大部分龙头厂商在列,盈利端有望逐步稳定。2022年12月,中美审计监管合作也取得了新进展,基本消除了中概股披露年报时再次标记的风险,大大降低了退市风险。
从最近的南向资本趋势来看,截至1月17日,最近一个月流入的行业是医药、通信、媒体等具有科技属性的方向。总的来说,香港股市科技股今年的投资价值可能更高。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历史表现较好
在过去的几年里,香港股市的调整相对充分。AH溢价继续处于历史高位,基金公司也增加了具有成本效益优势的香港股票资产的布局。目前,市场上有近100只香港股票ETF。
ETF专门投资港股科技股,主要跟踪三个指数。考察指数的历史收益,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成立最晚。以港币计价,2017年以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涨幅为69.88%,远远超过恒生科技指数的23.35%和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9.93%(截至2023年1月18日)。
从指数成分股的特点来看,恒生科技指数和中国证券香港证券交易所互联网指数主要集中在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上。中国证券香港证券交易所科技指数行业分布较为分散,特别是医药和新能源汽车的权重较高,分别达到32%和13%。
在药品和耗材收集规范化、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医疗保险目录动态调整,叠加优先审查等政策,继续鼓励药品审批和支付的研发和创新,创新已成为制药企业的核心驱动力。香港股市的生物医学行业不仅包括业务成熟、利润稳定的生物医学公司,还包括香港证券交易所18A没有规则上市收入的初创公司稀缺,长期增长空间大。
对比分析,虽然新能源汽车短期内存在一定压力,但补贴在2023年初开始下降,销量环比承压。然而,汽车公司已经正式宣布降价,预计将促进销售的改善。许多地方出台了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叠加了原材料价格下跌、缺芯缓解和疫后消费复苏,对今年该行业的市场持乐观态度。港股科技股不仅包括比亚迪(002594)、长城等传统自主品牌,还包括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这也是a股没有的目标。
目前,香港股票科技股在积累一定的涨幅后可能会有一定的波动。然而,随着近几年估值抑制因素的缓解,我们仍然可以考虑把握香港股票科技股的修复市场。
(本文于1月21日发表在《红周刊》上,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的立场。提到股票和基金只做分析,不做交易建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