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1355-1392年)是明朝的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明惠宗朱云文的父亲,元至正十五年 (1355) 出生在太平陈迪家。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为王世子,与宋连一起学习经传。太祖从小就被认真教导,对他寄予厚望,多方面培养他。洪武元年 (1368) 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朱标天性善良,对兄弟非常友好。秦王、周王、晋王、朱多次有过。朱标调护求情,让他们免受惩罚,在诸王中颇有威望。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病逝,八月附葬孝陵东,死于“易文”。 建文第一年追尊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迪在靖难之战中当皇帝后,仍然被称为易文王子。南明弘光元年,明安宗朱由松回到庙名兴宗。他的头衔和天尊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孝康皇帝。清朝也被称为兴宗孝康皇帝的标志。
早期经历
朱标出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史记载他是高皇后马氏出生的,是明太祖的长子。但也有史学家指出,朱标出生在太平陈迪家,当时马皇后还在江北和州,所以朱标不可能是马皇后的儿子。据说朱彪、朱贤和朱贤都是李淑妃出生的。因为朱迪担心自己的普通身份在登基后得不到认可,他干脆把三兄弟、同胞兄弟朱尧归咎于马皇后,以使自己的身份合法化。
朱标
朱彪出生时,父亲朱元璋带领军队攻打集庆(今南京)。长子的出生给朱元璋带来了极大的喜悦。得到回报后,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了一块石头,说:“这座山的人没有孩子。”除了兴奋,他还对儿子抱有很大的希望。1360年,宋连等著名儒家学者被授予学习和教育。
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并立朱标为世子。1367年,13岁的朱彪前往林浩祭拜祖墓,希望借此机会训练他未来成为君主的能力。临行前,元璋教他:“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苦难,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长大了,习惯了安乐。现在出去,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观察人民的生意,知道衣食困难,知道民情的好恶,知道风俗美恶。到了老家,要认真拜访父老,知道我创业不容易。”
太子生涯
大明王朝成立于1368年,朱标被立为王子。太祖非常爱朱标,命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太子少师、中书平章记录军国重事,经常遇到春、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生、中书平章政事、中书平章政事、中书平章政事、中书平章政事、中书平章政事、中书平章政事、中书平章政事、中书平章政事、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等,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战期间,由王子监国,方便将军宰相协助。此外,宫中还设立了一个特别的大本堂,储存各种古今书籍,让诸名儒轮班为王子和王子讲课,并选择有才华的年轻人陪同他们。
在教学中,要求王子按照礼法行事。太祖本人也经常给宴赋诗,讨论古今。他曾特地对教育太子、诸王等人的儒臣说:“我的孩子将来要治国管事,……教育方法,重要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都能做,心不正,所有欲望都要交攻,大大不得。要用实学教学,不需要学普通文士,光背诵辞章是没有好处的。因此,除了让王子背诵儒家经典外,还特别选择了一群优雅的道德正士,作为王子的客人和王子的神秘,让他们日夜教王子“皇帝的方式,礼仪和音乐的教学,以及古代的成败,民间农作物”。太祖经常用自己的经验训练太子,让他明白创业不容易,守成艰辛。
虽然朱标出生在安乐,但他没有花花公子的习惯。他天生聪明,忠诚,能理解,也全心全意受教。他一定是宋连等人的师父。后来,宋连的家人参与了胡卫庸的案件。朱元璋想处死宋连。只有在马皇后和王子的保护下,他才能避免死亡。长大后,温文尔雅,慈仁殷勤,颇具儒家风范。史籍多称他:“为人友爱”、“孝友仁慈,出于至性”。方孝茹曾称赞他:“三朝兼政,仁孝感婴儿。“易文光典册,善美于昭明。”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与常氏结婚。洪武七年(1374年)长子朱雄英出生,十年(1377年)次子朱云文出生。
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大了,便命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故意让王子“日临群臣,听断众司通知,练习国政”。并警告说:“所以我希望你每天见到大臣,听和批评衙门报告,学习和工作,记住几个原则:一个是仁慈,仁慈不会失去暴力;一个是明确,明确不会迷惑奸夫;一个是勤奋,只有勤奋,不会沉迷于舒适;一个是断裂,决定,不会影响文学和法律。自从我成为皇帝以来,我从来没有偷过懒,所有的事情,以免处理不当,有负上天的支持。天不亮就起床,半夜才能安息,这是你每天看到的。为了保住世界,你可以向我学习,照着做。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协助父亲处理日常政务。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常希望实施“宽通平易之政”,但最终由于与太祖意味不合而难以行动。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标被命巡抚陕西,一方面希望他考察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当时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临濠为中都。御史胡子祺还推荐以西安为都,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另一方面,时秦王朱仙以多过错被召回京师,也要他趁机调查秦王的言行。朱标巡视归来后,献上陕西地图,又为秦王说情调解,朱元璋才让朱贤回到西安。
去世
朱彪在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病了,生病期间还向太祖写了一本关于筹建都城的书。洪武25年5月17日(1392年),朱彪病逝。王子去世后,太祖痛哭流涕,埋葬了孝陵东,并死于“易文”。朱允炆即位后,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明成祖靖后难以重新称为易文王子。
人物评价
《明史》评价:王子是友好的。秦、周有几位王子,他们经常保护他们,不得不回家。有一个告晋王异谋者,王子为泪请求,皇帝感受到了。皇帝抚兄子文正、姐子李文忠、穆英为子,高后视为自己。皇帝可以通过事情监督。王子经常起诉后安慰他,他的善良自然也是如此。
“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
轶事典故
为师求情
洪武13年(1380年),宋慎被卷入胡卫庸案,导致宋连一家遭灾。其次,宋连和宋都坐法死亡。朱元璋想处死宋连。在马皇后和王子朱标的保护下,他不得不避免死亡,并迁往四川茂州安置。
朱元璋
与父争执
1.据《名山藏》记载,朱元璋在战争中尝试为敌人追击,高皇后马氏背着他逃命。马皇后去世后,王子可能会考虑从此失去与父亲缓冲的余地,然后把这一事件画成图像,藏在怀里,以备不测。后来真的发挥了作用。有一天,太祖又大开杀戒,太子劝诫道:“陛下杀人过多,怕伤和气。"元璋沉默不语。第二天,我故意把一根棘杖放在地下,让王子捡起来。王子的脸很难看。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把所有这些刺都去掉,然后把它们交给你。这不好吗。我杀的是世界上所有的坏人。只有把内部整理清楚,你才能成为这个家。皇太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什么样的皇帝,什么样的臣民,元璋生气,拿起椅子,继续追逐他,他故意把照片掉在地上,太祖看到照片,感受马皇后和愤怒可以消除。
2.洪武七年后,孙贵妃去世,太祖命令太子服齐衰杖期。太子拒绝执行,因为这是不礼貌的法律。太祖非常生气,不得不用剑打他。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情况平息了。
皇子咏月
有一天,明朝的太祖朱元璋看着新月,所有的王子都在他身边。太祖命令他们吟诵新月。后来,太子朱彪诗说:“昨晚,严陵失去了钩子,谁移到了碧峰头。虽然没有团圆的形象,但九州也有清澈的光线。”朱云文还年轻,还写了一首诗:“谁会捏玉指甲,打破天空的痕迹。影子落在寒冷的池底,鱼龙不敢吞下。”读完后,太祖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所以他很不高兴。
然而,这首新月诗最早记录在1377年元末明初叶子奇入狱后的作品《草木子》中。当时,朱云文刚出生,不可能写诗。这首诗应该是元顺皇帝的王子艾伦理达腊写的。因此,这个故事是为后人编造的。
陵寝墓地
明东陵是易文皇太子朱彪的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东。总体布局与明孝陵相似,但规模较小。它由陵垣、陵墓大门、享殿前门、享殿、宝顶等建筑元素组成。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轴线上,有许多遗址,如明东陵前门基址、排水设施和门厅月台基址。陵墓前的花园墙平面前尖后尖,呈龟背形,格局特殊,是目前全国唯一知名的帝陵平面布局形式。
文章评论